東華附小科展團體總成績第一 物理數學進軍全國賽

記者范振和∕花蓮報導

國立東華大學附小日前參加花蓮縣科學展覽競賽,大放異彩,三組拿下第1、一組第2,並以卓越整體表現獲得「團體總成績國小A組第1名」。其中,物理組與數學組作品更成功晉級全國賽,展現出該校在科學教育的創新實踐與深耕成果。

▲東華附小晉級科展全國賽的物理組師生上台領獎,指導老師游時銘(右一)、李偲華(右二)指導的物理組作品,每年都獲得第一,並晉級全國賽。(圖/東華附小提供,下同)

校長鮑明鈞表示,科學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學習,更是態度的養成,東華附小始終讓孩子們親自動手、觀察與思考,才能真正建立起探究精神與解決問題的能力。他進一步說,附小所推出的科展作品長期以來都是花蓮縣的常勝作品,是因自小一開始,附小便將好奇與認識課程融入教學中,在低年級階段便教導孩子對周邊及社區的事物產生好奇,進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習觀察,到了中年級,更深入探索課程,高年級則開始產生問題、發掘問題,再藉由中低年級的基礎,著手進行解決問題的實驗架構,從而設計實驗、進行實驗,最後得到實驗結果。

▲獲得晉級全國賽的數學組師生上台領獎,老師李昕潔(左一)、徐于晶(左二)終於圓夢,將作品推向全國賽。

附小在今年度的科展比賽中成績表現最好,因此再度奪得「團體總成績國小A組第一名」的佳績,在參賽的四件作品中,物理組與數學組兩件作品,更獲花蓮縣推派晉級全國賽。

▲東華附小應用科學(二)的作品榮獲全縣第一,惜未獲晉級全國賽。黃巧如(右一)、周子宇(後右二後)是作品指導老師。

獲得晉級全國賽的數學組作品主題是妙筆生花—探討圓形~筆畫不相交圖形。這件作品是由老師李昕潔、徐于晶指導,參與研究的同學有許逸喆、方培安、楊昀熹,靈感源自手機解鎖圖案,學生們深入探索圓形配置下的圖形排列組合與安全性問題。透過圖示分析、列舉與樹狀法推演出規律與通式,進一步探討幾何結構的排列策略與應用。本研究不僅加深數學邏輯與推理能力,也可應用於設計更安全的圖形密碼系統、遊戲關卡設計、藝術圖形生成等領域,具有跨域創新潛力。

▲化學組作品以些微之差拿下全縣第二,毛盈芝(右一)、周曉郁(右二)是作品指導老師。

另一件獲得晉級全國賽的物理組作品主題是以「蹼」力進~探究蹼足結構對划水推進效能之影響,作品是由老師李偲華、游時銘指導,參與研究的學生有張瀧心、洪崇皓、魏梓丞,他們是以自然界動物的蹼足為靈感,自行設計「機械鴨」進行划水實驗,研究不同蹼足結構對推進效能的影響。結果顯示,蹼足材質、面積、厚度及划行速度都對水中前進力有顯著影響。研究也顯示,小鴨列隊游動能降低阻力、提升效率。此成果不僅有助於理解生物運動機制,也可應用於水上裝備、玩具設計、救生設備與機械仿生技術,提升實際生活中的安全性與創新設計。

▲東華附小將進軍科展全國賽,教育處長翁書敏(左二)代表縣長徐榛蔚授旗,學生許逸喆代表受旗,校長鮑明鈞(左一)笑得合不攏嘴。

還有兩件作品成績也相當好,分別是應用科學(二)「好想料理鼠~校用驅鼠忌避劑與捕鼠機關研究」,獲得全縣第一名;另一件則是化學組的清澈「凍」人~影響肉凍清澈度的因素探討,獲得全縣第二名。

應用科學(二)「好想料理鼠—校用驅鼠忌避劑與捕鼠機關研究」是由老師周子宇、黃巧如指導,參與研究學生有張家生、周晨鎬、王苡歆,作品聚焦於學校常見的鼠害問題,透過實驗證實高糖低鈣食物具吸引老鼠效果,而薄荷、尤加利精油及如貓排遺與漂白水的氣味則具驅鼠功效。研究團隊亦設計適合校園環境的簡易捕鼠裝置,安全且實用。此研究成果能為校園、家庭與社區提供低毒、低風險的驅鼠方案,提升環境衛生品質,亦具環境教育與公民素養推廣價值。

化學組清澈「凍」人~影響肉凍清澈度的因素探討,是由主任張慧娟、老師周曉郁、毛盈芝所指導,參與研究學生包括蘇宥靜、盧可可、石謙恩、林皓誠等,作品是從中式料理常見的「肉凍」出發,深入探討影響清澈度的關鍵因素。研究團隊發現,在豬皮與水的比例為420:400,搭配酸性環境、蛋白達等電點與乾性泡發蛋白過濾下,能製成最清澈的肉凍。學生亦建構了一套科學評估平台,可用於食品加工、烹飪教學及餐飲創意應用,有助於提升家用與業用烹飪品質,也具環保效益,減少食材浪費。

鮑明鈞強調,此次科展成果不僅展現學生在科學探究、跨域思考上的亮眼表現,也體現教師團隊在課程設計與學習引導上的用心與專業。未來,該校將持續推動科學教育,深化學生的探究精神與素養統整能力,拓開學生更多元且宏觀的視野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